每月專欄

2022-08-10
李全順 : 2022-8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高通膨和衰退同時打擊經濟、英國已漸步入停滯膨脹泥淖】
       英國NIESR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英國家庭2022年的平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將下降2.5%,到2026年仍將比疫情前的水準低7%。英國經濟正進入滯脹期,高通膨和衰退同時打擊經濟。NIESR還估計,到2024年,英國『月光族』家庭數量將接近翻倍,恐將達到700萬戶,其中530萬戶完全沒有儲蓄。隨著能源帳單飆升侵蝕收入,將被迫負債或拖欠債務。

       英國的經濟衰退已從本季度開始,並將持續到2023年初。這表明強生的繼任者將面臨巨大挑戰。英國經濟學家表示,危機將迫使政府做出反應,需要制定一個明確的目標,而不是依靠過去的財政管理方法。NIESR還指出,倫敦與英國其他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正在擴大。這表明政府提升不富裕地區經濟的政策未能取得效果。

       此外,面對今年將升至近11%的CPI,英國的最弱勢群體需要進一步説明。與此同時,零售物價指數將達到17.7%,創1980年以來的新高。為應對通膨,NIESR預估英國央行2023年可能會將利率上調至3%。隨著需求下降,預計失業率將上升至5%以上。
   
       NIESR預測2023年英國通貨膨脹率將飆升至『天文數字』,並迫使英國央行將利率提高至比預期更高的水準,此外英國長期的經濟衰退還將持續更久。天然氣價格和食品成本上漲將導致通膨率升至11%,用於制定鐵路票價以及學生貸款還款的零售價格指數可能達到17.7%。此外,英國央行將繼續加息,最高達3%。該預測認為,英國人工資增長將低於通膨率的上升,並將持續到2026年,這意味著考慮通膨因素後,英國人實際收入將比新冠疫情之前降低7%。

       英格蘭銀行現在面臨壓力,需要在未來幾個月以連續升息的形式採取更有力的措施,以降低物價水準。英國央行目前已陷入兩難境地。由於英國的實際工資已經受到物價上漲的擠壓,進一步增加借貸成本可能導致在傷口上撒鹽,並增加經濟衰退的風險。不過,仍然預計英國央行將繼續升息以應對通膨,直到出現勞動力市場走弱的明顯跡象。

       市場預測英國央行這次將加息50個基點。貨幣市場目前的走勢顯示,8月4日加息50個基點的可能性為82%,而加息25個基點的可能性只有18%。即使經濟衰退風險日益升高,市場仍預期英國央行週四將以1995年來最大的幅度加息,以阻止高通膨根深蒂固。GDP前景預測公告可能會明確這一風險,並揭示物價上漲對消費者的嚴重影響。英國智庫NIESR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所警告英國已經陷入衰退,家庭的購買力急劇下降。迄今為止,英國央行一直低估了正在打擊經濟的通膨強度。沒有人可以否認,英國的家庭正面臨著價格飆升的壓力。

       通貨膨脹率已攀升至 9.4%,尚未觀察到見頂跡象。價格上漲的持續勢頭可能會將通貨膨脹率推高至兩位數,家庭將通過增加購買類似數量的支出來承擔後果。
   
       英國央行將連續第六次收緊貨幣政策。50 個基點的升幅將是自 1995 年以來的最大漲幅,這將使利率達到 2008 年底以來的最高水準 1.75%。貨幣市場目前預計加息 50 個基點的可能性為 82%,而本週四加息 25 個基點的可能性僅為 18%。加息50個基點來對抗通膨怪物是不夠的。但糟糕的增長預測和較低的勞動力成本指數也不支持英國央行聽起來高度鷹派。
   
       英鎊任何反彈都應該是短暫的,或者會迅速逆轉,預計英國央行最新預測顯示經濟有滯漲的可能性。英國的經濟增長預期可能向下修正,加上通膨預期向上修正,會給年底之前加息150個基點帶來風險。國央行任何提及滯脹風險或對未來加息路徑的溫和前瞻指引,都應該會令英鎊承壓。
   
       英國經濟衰退的風險迫在眉睫,過於激進的政策緊縮可能會將英國推向深淵,因此維持謹慎態度。英國央行迅速收緊貨幣政策,正在努力促使英國經濟重回正軌。但由於通膨居高不下,資本市場投資者認為政府決策者們沒有必要謹慎行事,他們必須冒著經濟崩潰的風險來阻止價格壓力失控。
   
       英國央行與市場定價之間之所以存在巨大差距,部分歸咎於英國經濟的未來情況一直不夠明朗。對於利率的押注顯示,市場交易員正在為數十年來最大利率漲幅做準備。貨幣市場表明在目前基準利率為1%的基礎上,英國央行接下來的五次會議中,每一次都將升息25個基點。這意味著,英國央行將在今年一共升息200個基點,這是自1989年以來未曾出現過的升息速度。
   
       英國面臨的通膨壓力將持續,英國的通膨率很可能在今年初接近甚至略微超過5%。通膨將在2022年下半年回落,但今年上半年出現的高通膨仍然十分令人擔憂。央行的通膨目標是2%,面對這種情況很憂慮。俄烏衝突引發能源價格狂飆,英國停滯膨脹風暴恐也是山雨欲來。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